(相关资料图)
中国青年网赣州6月29日电2012年6月28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顶层设计、国家战略。十一年来,江西省赣州市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的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振兴发展收获亮眼成绩单,986万赣南人民正昂首阔步行进在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新征程。
经济社会迈入快车道,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赣州市GDP总量大幅跃升,跻身全国百强城市,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23.63亿元,列全国第62位,较2011年前移46位。连续十年获评全省综合考评先进,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连续七届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五次捧回“长安杯”。十一年来,赣州市坚持集群发展、创新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5.4:46.2:38.4优化为2022年的10.0:40.3:49.7。工业产业集聚壮大,现代农业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由2011年的781家增加到2022年的2680家,企业总数和净增数均居全省第一,实现百亿企业“零的突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1年26家增至2022年951家,增幅列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40%。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700亿元,达736.85亿元,是2011年的1.97倍。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民生品质明显提升。赣州市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94.8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23个贫困村(含167个深度贫困村)全部退出、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26.71%降至零,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最大规模人口脱贫。累计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69.52万户,建设农村保障房1.74万套,近300万农民住上新房。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19.7万户,新建城市保障性住房10.33万套,解决100万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近300万农村人口喝上安全水,近300万山区群众用上稳压电,解决600多万农民群众的出行难题,为乡村全面振兴创造了良好条件。十一年来,赣州市民生支出累计6409.2亿元,年均增长15.8%。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赣州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获国家正式批复,赣州成为全省唯一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设区市。全市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十一年来,赣州市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大力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成功入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城市。全市运营铁路里程约923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729公里,实施普通国省道改扩建近1850公里,赣州黄金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8万人次。昌赣高铁、赣深高铁等5条铁路建成运营,赣州迈入高铁时代。220千伏变电站县县覆盖,管道天然气县县贯通。梅江灌区开工建设,打破了赣州市近三十年没有重大水利项目的局面。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2011年的85.23平方公里扩大到222平方公里,赣州都市区综合承载力持续增强。
生态屏障持续巩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十一年来,赣州市大力实施“美丽赣州”建设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成为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获评“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称号。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4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全面落实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治理废弃稀土矿山92.78平方公里,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市累计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134.18平方公里,赣州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和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持续释放振兴发展活力。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改革取得突破,赣州获全省全面深化改革考评“七连冠”。赣州国际陆港获批为全国内陆第8个开放口岸和全国内陆首个国检监管试验区。发挥对口支援优势,争取开展200余项省级以上试点示范,赣州成为国家部委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也是获批国家级试点示范平台最多的设区市之一。抓住深赣对口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推动广东江西两省政府联合印发五年实施方案,率先建立对口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首批21个重点推进事项,深圳科技园赣州分园、深圳赣州“飞地”产业园区、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等高质量产业合作示范平台稳步推进。(温居林万振斌李静姝)
关键词: